海水養殖紫外線水消毒設備殺菌工藝
簡介:海水循環水養殖系統工程水處理設施與水消毒設備設備, 包括: 綜合生物濾池、全自動微濾機、蛋白質分離器、渠道式紫外線消毒器、管道溶氧器、多點在線自動水質監測系統等, 并進行養殖生產。主要水質指標達到: COD< 3. 5mg/L, TN < 0. 5mg/L, DO> 8mg/L, 總大腸菌群< 3 500個/L。養殖鲆鰈魚類平均單產30 kg/m2, 高產池35 kg/m2。
海水養殖紫外線消毒器水消毒設備的技術原理:
當海水的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水藻以及其他病原體受到一定劑量的海水養殖紫外線消毒器水消毒設備紫外線輻射后,其細胞組織中的DNA結構受到破壞(鍵斷裂或光化學反應,例如使DNA中的THYMINE二聚等),從而在不使用任何化學藥物的情況下殺滅海水中所有細菌和病毒,達到了海水的消毒和凈化的目的。
海水循環水養殖工藝流程:
一般分外循環水和內循環水兩部分。外循環是全場污水處理系統, 魚池排污水、車間及其它地方的污水集中流入全場排污水處理系統的微濾機, 過濾水進入綜合處理池、生態處理池, 經處理達標后排入海中。外循環系統微濾機排污水流進沉淀池, 定期排水后取沉淀污泥進行干化處理。內循環是指魚池排出的循環水流入內循環系統的微濾機,水經過濾后進入低位池,通過循環泵提水進入高位綜合生物濾池,經生物處理后自流進入蛋白質分離器、渠道式紫外線消毒器水消毒設備、調溫池、管道溶氧器及魚池; 同時水泵從海邊的取水構筑物提水到低位水池,補充內循環用水。內循環系統每級水處理設施都在多點在線自動水質監測系統控制之下運行,確保進入魚池水的水質(圖1)。若養殖規模較大, 內循環系統可分為若干個獨立循環系統,有一定靈活性,方便生產管理與水質監測, 一個系統發生問題不會影響其它系統。系統水循環的頻率不能太高或太低, 太高循環泵耗電較大, 太低魚池水質不能保證。系統中的水循環頻率在一定的水處理設施、養殖品種和養殖密度下有一個經濟頻率, 經濟頻率一般通過養殖生產試驗確定。在上述水處理設施下, 鲆鰈魚類養殖密度在30~35 kg/m2, 水循環頻率一般在2~3 h循環1次為宜。
圖1 內循環水工藝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