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工程機械的行業發展大不如前,很多企業甚至是退出競爭轉向低迷。大多數企業能做的就是比誰 具備更強的耐受力和抗擊打力而挺下去了。
前些年,在裝備制造領域大顯身手,壯懷激蕩的工程機械行業似乎很有成就感甚至是有些許的 自負。然而時過境遷。在遭受到2012年市場低迷的“重創”后,今年工程機械市場仍然呈現持續調整的走勢。仍在消化中的庫存、應收款的沉重壓力、市場需求的低迷,使上市公司股價跌入“地下室”。海外市場的拓展幾乎成為今年行業內惟一值得一書的亮點。所有 這些,使得一度熱鬧嘈雜的行業在2013年顯得格外寂靜,企業似乎連吵架、斗嘴的勁頭都在消退。
其實,眼下工程機械行業所經歷的,在裝備制造領域各分行業中具有普遍性,中國產業似乎總是在習慣性復制“大躍進”式的發展模式,而無論經歷過多 少次有如關公“刮骨療毒”般的痛楚也在所不惜。從紡織、白色家電,到汽車,再到眼下的工程機械、風電、光伏產業,大多如此。
盡管,知識界包括政府智庫直到現在仍然在不懈地研究著中國制造產業更合理的帶狀布局與相互之間的有機聯結。然而現實很殘酷。那么,到底是不能為,還是不可為呢?
眼下,更多的觀點都聚焦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上。但內容上多顯得空泛和概念化。事實上,調結構,轉方式的要求早在“十五”政府工作報告 中就已明確提出。而十多年過去,為什么仍然是調而無果呢?這是不是就像中國盡管擁有在全球范圍內處罰最為嚴厲的知識產權保護法,但山寨、仿冒現象仍然大行 其道一樣呢?
國有資本應退出競爭性產業領域,而側重于公共及公益領域。這看上去更像烏托邦式設計的構思或許是觸及到了問題的實質。
中國制造業過剩產能的形成與投資資本性質的構成的確有必要做個理清。到底是什么性質的資本更為熱衷于“大躍進”式的產業構建模式?解釋這一問題 應該并不困難。比如,將國企中凡涉及挖掘機項目包括已投產和立項至今并未達產的在內,做個全面統計就是。如果再將國企和國有控股企業投資于此的資金一并統 計在內的話,相信事情一定會很清楚。
重要的是,轉變不應只停留在概念上。從這個意義上說,轉變絕不應僅是針對產業和企業而言。否則,壓縮產能仍會像經濟周期一樣不時到來,而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建立只能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