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自主創新,機械工業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提高了產品技術水平和成套能力;通過對一大批重點骨干機械企業的技術改造,大大提升了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滿足了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需要。
產品的創新離不開科研經費的投入。從不完全統計數據來看,2004年我國機械工業企業投入科技活動經費600.83億元,2008年增至1753.62億元,四年翻了近三倍,為機械工業自主創新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在這十年間共評選表彰優秀創新成果近3000項。
除了技術創新取得豐碩成果,科技研發創新體系建設也在十年間持續推進。截至2011年,我國共批準建設行業工程中心和行業重點實驗室172家,其中工程中心87家、重點實驗室85家;現已通過驗收掛牌運行的95家;建設經費總投入約63.4億元,新增建筑面積69.4萬平方米,新增儀器設備4100余臺套。其中2011年新建行業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6家。這些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對改善機械工業科技研發條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具有極大意義。
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與發達國家成熟的工業體系相比,我國機械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仍相對較弱。相當多的新產品、新技術仍然離不開尋求國外合作伙伴,原始創新能力不強,不足以承擔起支撐全行業技術升級、建成機械強國的重任;基礎性研究乏力、基礎工藝、材料和關鍵零部件發展滯后,近年來,核心基礎元器件、大型鑄鍛件和自動化裝置發展雖有顯著進展,但與主機與成套裝置的發展相比仍顯滯后,不少關鍵配套件受制于人,大型、精密、高效裝備依賴進口;自主品牌培育仍須加強,用戶認知度還需提高。此外,目前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方式仍比較粗放,機械工業自身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并未完全解決,有些甚至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而進一步積累并趨于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