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行業告別了過去飛速發展的黃金期,迎來了需不斷探索的調整期。在調整期內,國內整體經濟市場發展緩慢,工程機械行業市場低迷,產能過剩、庫存過多成為眾多企業不得不面對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市場需求不旺
目前,我國礦山機械行業整體產品技術含量仍然不高,直接制約和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盡管很多企業加大了科研開發和人才培養的力度,堅持技術先導和技術引領,但自主創新能力還遠遠不能滿足行業和市場的需要,仍需持續加強和改進。
受國內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緊縮 以及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的持續影響,行業市場空間縮小,很多企業出現了訂貨不足、生產能力放空等問題,令全行業生產經營狀況陷入窘境。
轉型迫在眉睫
如何破解這道難題,已經成為我國礦山機械行業繞不開的一道檻兒。
能夠堅持自主創新的中國企業屈指可數。國內制造商歷來都比較熱衷于打價格戰,各廠家都在挖空心思從每一個可以降低成本的制造環節 上下功夫,在技術水平有限的情況下,制造商開始尋求廉價甚至不合格的材料或工藝,借以降低生產成本,這就導致產品質量一降再降。
礦山機械設備在很大程度上依 靠的是技術價值,只有不斷提升產品的技術水平才能保證不被國際市場淘汰。一貫以低價為先的中國企業的生產模式必須從根本上去改變,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本投入 到技術研發中去,提高產品自身的性價比而不是一味的低價,才能真正贏得國際市場的青睞,在愈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邁向中國“智”造
我國不是礦山機械制造強國,設備制造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在世界經濟低迷的形勢下,美國等發達國家提出重返制造業,同時礦山機械低 端設備制造中心已經開始由我國轉向制造成本更低的東南亞等國。在面對國內外兩頭加壓的狀態下,我國如何塑造礦山機械制造業新優勢成為當前要解決的首要問 題。
礦山機械行業既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充分做好繼續應對各種復雜困難局面的準備,又要牢牢把握重大調 整機遇,積極有為,創新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