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儀器儀表的發展趨勢應該是在滿足價格便宜、易于維護、運行穩定、適應惡劣環境等基礎上,向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由勞動密集型向 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由較窄領域監測向全方位領域監測的方向發展,由單純的地面環境監測向與遙感環境監測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吳幼華說。
除此之外,不少專家建議加大科研投入,借助國家各種扶持政策,推進環境監測儀器的產業化和技術升級。同時促進監測儀器科研與生產結合,鼓勵環境監測儀器生產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采取多種方式開展技術合作,加快環境監測技術的成果轉化。
從企業層面來講,要促進生產企業的重新組合,提高企業競爭力,加速高新技術產品的國產化進程。對國外已有先進的成套技術的監測儀器,鼓勵引進、消化、吸收國外的關鍵技術,合資生產,再逐步實現國產化。
一是信息安全因素,支持監測設備國產化。環境數據均是無線傳播的且監測設備逐步走向一體化模式,同時可監測到敏感信息,從信息安全角度考慮政府鼓勵監測設備國產化。
二是本土龍頭企業具有擴張的先發優勢,比如技術儲備和資金實力。環境監測的單一監測指標市場空間有限,國內龍頭在經歷了上市融資后,資金充裕,研發投入占比高,奠定了技術優勢和資金優勢,具備擴張潛能。
三是第三方運維成國內企業競爭的藍海。向第三方運維轉型,是環境監測企業的發展趨勢,也是加大行業內分化的重要環節。
一方面國產設備性價比高,在符合監測性能達標的前提下,國家要求按照政策將優先選用國產指定設備;另一方面大氣監測涉及到國家安全層面,因此政 府采購對國產設備存在明顯的傾向性。因此未來國外和國內廠商的市場占比將此消彼長,結構將有大的調整,預計2014年 信息化滅火裝置市場份額將會達到 80%。
政府層面要加大對環境監測儀器的監督管理加快制定、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和完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運營市場化機制與資質認證認可制度,消除運營 市場混亂帶來的負面影響。適時完善環境監測儀器的發展規劃和技術政策,明確環境監測儀器發展方向,指導和規范環境監測儀器健康發展,避免企業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