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陽蓄電池充電理論是什么?
蓄電池實際放出的容量與放電電流有關,放電電流越大,蓄電池的效率越低。例如,12V/24Ah的蓄電池當放電電流為0.4C時,放電至終止電壓的時間是1小時50分,實際輸出容量17.6Ah,效率為73.3%。當放電電流為7C時,放電至終止電壓的時間僅為20s,實際輸出容量0.93Ah,效率為3.9%。所以應避免大電流放電,以提高蓄電池的效率。一般電路設計和用戶選擇負載時,都要保護UPS蓄電池逆變放電電流不超過2C
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口圣陽電池的充電過程作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并提出了以最低出氣率為前提的,蓄電池可接受的充電曲線,如圖1所示。實驗表明,如果充電電流按這條曲線變化,就可以大大縮短充電時間,并且對電池的容量和壽命也沒有影響。原則上把這條曲線稱為最佳充電曲線,從而奠定了快速充電方法的研究方向。理論和實踐證明,沈陽松下蓄電池的充放電是一個復雜的電化學過程。一般地說,充電電流在充電過程中隨時間呈指數規律下降,不可能自動按恒流或恒壓充電。充電過程中影響充電的因素很多,諸如電解液的濃度、極板活性物的濃度、環境溫度等的不同,都會使充電產生很大的差異。隨著放電狀態、使用和保存期的不同,即使是相同型號、相同容量的同類松下電池的充電也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