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內容上,在春油菜、春小麥、馬鈴薯、蔬菜生產基地或產業帶鄉鎮,開展相關專業的培訓;在牛羊養殖地區開展奶牛繁育、肉牛生產等專業技能培訓;在草原牧區主要開展草原畜牧業放養技術和生態保護相關知識培訓,避免了培訓內容與實際生產相脫鉤的弊端。
培訓方式上,將農牧民田間學校和職業農牧民教學點辦到鄉村、農牧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將課堂搬到田間、大棚、圈舍等生產基地,并采用互動式、啟發式、參與式的田間學校培訓模式,把技術滲透到農牧民生產實踐中。
廣培育、慎認定、育精品,“量力而行”
探索新型職業農民政策扶持方向
2016年,青海省門源縣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縣農牧系統專家評審會,從具有初級資格88位新型職業農民中評選出了36個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帶頭人進行扶持獎勵,其中一等獎8個,分別獎勵3萬元;二等獎8個,分別獎勵2萬元;三等獎20個,分別獎勵5000元;獎勵資金共計50萬元。很長一段時間,這都是圈子里談論的一件大事。
據記者了解,現階段,從省級層面到各市州縣,雖然在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中都出臺了相應的認定辦法和扶持政策,但多是統籌協調其他部門在項目、資金、技術等方面優先考慮新型職業農民的一個軟政策。
比如,大通縣出臺的《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暫行辦法》在資金支持方面,統籌了設施農業、信貸貼息、小額貸款、農機補貼、農業保險等5個方面的優惠政策,項目支持、技術支持、科技支持涉及方面均為優先提供、優先享受。
青海省互助縣農廣校校長姚元福說:“縣里專門針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扶持沒有具體的政策,農廣校既沒有項目,也沒有資金,只能依靠縣農牧局與經管站達成的協議,對新型職業農民優先扶持、優先考慮!比绾巫尡徽J定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好處體現出來?互助縣農廣校有一套自己的做法。
概括起來就是廣培育、慎認定、育精品。從2013年試點至今,互助縣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012人,而被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僅有1016人。姚元福說:“我們堅持多培育、少認定,就是為了把認定了的新型職業農民待遇提上去,追求含金量,協調扶持政策真正落地,就能育出像韓國林一樣的精品來!
熊進寧認為:“門源縣拿出資金對新型職業農牧民進行獎勵與扶持,是一件實實在在的大好事,但并非所有縣都要效仿依此而行。各地可根據自身條件,創新思路,真正讓新型職業農民的好處體現出來、作用發揮出來才最重要!保ㄓ浾 郜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