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發布了關于《信息化發展規劃》的通知。通知表明我國正處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推動信息化深入發展,對加快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拉動有效投資和消費需求,不斷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推進我國信息化事業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編制了《信息化發展規劃》。
《信息化發展規劃》指出將建立智能工業推進工程,加強嵌入式系統和先進過程控制系統的研發和應用。以企業關鍵工序自動化生產線升級為突破口,實施底層生產裝備和制造網絡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級,深化現場總線、無線傳感技術應用,推廣自動化儀表和數字化檢測設施,加強過程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優化系統建設,提高生產過程可控性和管理精細度,提升產品質量,降低能耗物耗和污染排放。
開展城市智能管理示范,公用事業智能化試點示范。支持有條件的城市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水、電、氣、熱及地下管線等市政公共基礎設施的信息采集、信息網絡和數據中心建設為重點,建設智能供水、供電、供暖、供氣和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體系,提高公用事業智能化運行水平。
加快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電網智能化試點工程。組織實施清潔能源發電儲輸和配電自動化、智能變電、雙向互動用電、電網綜合調度等試點,完善電網基礎體系、技術支撐體系、智能應用體系和標準規范體系。
促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智能化升級。加快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運行監測網絡,組織開展各種運輸方式間信息交換、共享以及條碼、射頻等先進技術研發和應用試點,逐步完善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
加強水利信息化建設。加強水文站網和水文巡測基地建設,加快水利衛星通信網、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國家水資源管理系統、國家水利數據中心建設,強化水利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充分發揮水利管理信息系統的作用,深化水資源智能管理應用試點。
構建先進完備的數字環保體系。提升重點區域臭氧、細顆粒物(PM2.5)等特征污染物的日常監測能力,建立衛星遙感監測與地面監測相結合的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立國家、省、市三級環境預警和應急體系,提高環境信息的基礎統計和業務應用能力。
全面提升氣象信息化支撐能力。加強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完善國土資源監測技術體系,加快以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為基礎的核心數據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