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的,依然是資源的,主要是對自然資源的,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等等。這些自然資源的主管部門不但負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工作,也參與污染。而且有的污染,還不在環保部的管轄范圍內。地方保護為首要因素,涉及深層次的問題,體制上,地方環保局負責人的位子、票子都是上級任命、發放的,往往造成站得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
今年以來,我國中東部反復出現大范圍霧霾天氣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深陷霾伏之中,100,6億人口受到影響。霧霾籠罩給環保工作帶來巨大壓力,是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環保工作的拷問。我國經濟已實現30多年高速發展,但積攢下來的發展與矛盾、多年積累的欠賬集中顯現,環保工作相對困難階段。
環保事業要發展,主要靠改革。要制定推進環保事業改革發展的總體方案,確定優先領域,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
從改革方向上看,環保工作應當更接地氣。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應成為檢驗環保成效的標尺。一方面,群眾有權知道監測情況,也有權參與保護工作。無論是日常監測,包括水、空氣、污染源性監測等,還是突發污染事件,部門都應及時、公開、地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發布信息。近年來,多起突發事件已充分證明,人們可以接受壞消息,卻不能接受謊言或經過喬裝打扮的好消息。一些對影響較大的項目,正是由于環評信息不夠公開,公眾參與不夠,后才引發了群體性
另一方面,保護要認真回應群眾期待。要做到眼往下看,腳往下走,到群眾對生態意見多的地方去,著力解決影響民生的突出問題。環保改革需要在制度上推進并給予保障。5年前,保護部正式掛牌。從環保總局到環保部,人們期待環保工作越來越有大作為。但從目前來看,各地環保部門參與宏觀決策、宏觀調控的作用與效果仍有待。如果環保部門僅僅是發現問題后負責警示,又靠誰來解決問題?日前舉行的環保工作會上,保護部明確了2013年環保改革的主要方向,包括加快轉型,實施更加嚴格的,使環
對其生產、經營環節中不涉及問題的產業,采取環保政策,有助于行政審批程序,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相應的改革和放權,都是朝著為企業減負而去。但是,也必須注意,環保審批程序改革,絕不能在環保方面的監控力度。寬進政策亦不能讓相關企業誤會為環保方面將要要求。環保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子孫,稍有放松,就會帶來巨大的治理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