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現代農業技術和生產資料的運用,對于農作物產量大有助益。但是,受技術條件所限或是不恰當地使用,其負面效應也會在某種程度上被放大。比如地膜的殘留,就使部分地區的土壤遭受污染之傷。地膜殘留究竟會造成哪些傷害?治理中面對哪些難題?還需做些什么?日前,相關媒體深入,探訪當地的治污努力。
遭遇技術成本雙重難題地膜治理尚需時日
是棉花大省,這里的農民因棉花而增收,卻也因棉花的生產而受傷。
上世紀80年代,棉花單產低于18% 20%。到了2015年,開展廢舊地膜綜合治理,拒絕超薄地膜生產銷售使用,規定殘膜回收
的棉花,大約有2 的種植面積使用地膜。據統計,覆膜平均使棉花增產16%,而覆膜20年的棉田殘膜卻會使棉花減產12%,增產部分幾乎被殘膜危害和地膜成本抵消。
目前使用的地膜主要成分是聚,它在土壤中極難分解。大量殘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不僅會土壤結構,也會阻礙土壤中水分和養分的運輸,土壤惡化,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減產。農科院土肥所所長王新勇說,據調研報告顯示,維自治區會副主任董新光表示,殘膜的危害現在能被觀察到的只是農作物減產,但會不會對地下水和土壤產生其它形式的污染,眼下尚長期和的跟蹤研究。
據初步統計,地膜覆蓋面積大約保持在5900萬畝(含兵團),為這一難題,從2012年開始,在實施了農業清潔生產示范項目,先后在46個縣市開展了農田廢舊地膜污染綜合治理。到目前為止,從今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農田地膜條例,不但拒絕超薄地膜生產銷售使用,并規定廢舊地膜要做到回收。
兩大難題制約殘膜回收:機械回收技術難突破,回收后二次利用成本高、收益低
專家分析,殘膜回收目前面臨兩大難題。首先面對的瓶頸是機械回收技術難以突破。王新勇說,使用地膜的種植作物有玉米、土豆、棉花、瓜類等,覆膜既有一膜四行,也有一膜兩行,品種和復雜,單一型號的回收機械無法適應,復合型號的機械因研發難度大、使用率低等原因又難以市場。
回收后二次利用成本高、收益低也是殘膜治理之痛。董新光說,再生利用一般用于生產滴灌帶,為了促進殘膜回收,在聚地膜的厚度上制定了地方,可降解地膜能使部分作物實現增產,但也存在價格較高、增溫保墑效果不夠好等問題
生產建設兵團從2013年啟動可降解地膜的試驗示范,2014年、2015年在84個團設12個示范點,兵團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林介紹,經過試驗示范,發現在棉花之外的作物種植上,可降解地膜效果比較。比如土豆種植,與聚地膜相比實現了5% 6%的增產。但在棉花種植上,卻減產10%左右,試驗證明目前的材料是可以被降解的,其性能可以被農業利用,但是與聚地膜相比,其增溫保墑作用還存在缺陷,需要繼續研究。2016年要進行1萬畝左右的試驗,主要采用不同材料之間多層共擠技術,實現性能疊加,以強度和增溫保墑作用。
但真正大面積推廣可降解地膜,除了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有其它難題。潤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近兩年一直在做可降解地膜推廣,總經理汪來順有點犯愁:只靠企業來推廣太難了,農民不考慮污染問題,只會考慮價格,喀什地區疏勒縣巴和齊鄉6村農民穆泰力普·亞森算了一筆賬:聚地膜一公斤10元錢左右,另外,正因為可降解,必須以銷定產。當年銷售不出去,第二年就無法使用了,對企業而言,又是一重壓力。汪來順說。
但在王林看來,價格并不是問題,目前的價格是試驗階段的,并不是經過市場競爭后的價格,在大規模推廣開之后,市場會將其調節到一個合理的位置。
我們所說的可降解地膜其實有兩種,一種是氧化生物降解地膜,另一種是全生物降解地膜,目前使用的基本還是氧化生物降解地膜。王新勇說,這種地膜在降解中會產生5%的聚合物,關于這5%的聚合物,現在學界尚有爭論,不確定它終能不能完全降解。全生物降解地膜大概會在50天之后開始降解,但對于使用地膜面積的作物棉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