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布《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提出將目前分頭設立的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產品統一整合為綠色產品,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標識等體系。
近年來,綠色環保已成為消費者在挑選商品時越來越關注的因素。許多商家也紛紛打起綠色環保牌,在商場、超市或者網絡購物時,常常能看到產品包裝上寫有綠色食品自然綠色無公害等字樣。然而,市面上的綠色標志如此眾多,究竟孰優孰劣?著實讓消費者犯了難。
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貫徹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的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體系作出部署:到2020年,將初步建立科學、開放融合、指標先進、權威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實現一類產品、一個、一個清單、一次認證、一個標識的整合目標。
明確任務保障措施
認證認可會(以下簡稱認監委)總工程師薄昱民在《意見》專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通過整合建立綠色產品、認證、標識體系,以產品全生命周期理念為基礎的綜合評價指標,統合原有針對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設立的評價指標,將解決產品不同生命周期節能環保要求存在矛盾、對高品質追求關注不足等問題,從根本上企業制度易成本。
薄昱民介紹,《意見》明確了7個方面重點任務。一是統一綠色產品內涵和評價,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科學確定綠色產品評價關鍵階段、關鍵指標,建立相應評價與指標體系。
二是構建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發揮行業主管部門職能作用,建立符合國情的綠色產品、認證、標識體系。
三是實施統一的綠色產品評價清單和認證目錄,依據清單中的實施綠色產品認證,避免重復評價。
四是創新綠色產品評價供給機制,優先選取與消費者吃、穿、住、用、行密切相關的產品,研究制定綠色產品評價。
五是健全綠色產品認證有效性評估與機制,推進綠色產品信用體系建設,運用大數據技術完善綠色產品,建立指標量化評估機制,公開接受市場檢驗和社會。
六是加強技術機構能力和信息平臺建設,培育一批綠色產品專業服務機構,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信息平臺。
七是推動合作和互認,積極應對國外綠色壁壘。
《意見》提出了4項保障措施。一是加強部門聯動配合,建立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部際協調機制,統籌協調相關政策措施。二是健全綠色產品體系配套政策,加強重要研制,建立推廣和認證采信機制,推行綠色產品者計劃和綠色采購制度。三是綠色產品發展,降度易成本,各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應結合實際促進綠色產品實施、認證結果使用與效果評價,推動綠色產品發展。四是加強綠色產品宣傳推廣,傳播綠色發展理念,引導綠色生活。
化繁為簡統一標識
在認監委網站上,兩款綠色產品標識設計從17個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作為終備選方案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一款為綠色產品對應英文首字母的縮寫CGP組成的樹型圖案,圖中大樹枝繁葉茂的樹冠,也類似的品字,表明認證產品所具有的高品質。另一款設計方案中,英文字母GP(綠色產品的首字母)構成綠色產品標識的主體圖案,構成酷似一片綠葉形狀,同時,GP也類似的印字,體現出的印文化,表征產品品質有所保證、值得信賴。
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識與認證體系,是認證制度供給側改革實現創新發展的需要。認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國內市場有關節能環保、節水、低碳、可再生、循環、清潔、有機等產品領域的第三方認證和自我壽命評價體系眾多,綠色產品、綠色市場、綠色包裝、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等涉及綠色評價和宣傳的名目較多,市場上出現了多種標識。
以目前市場認可度較高的幾個綠色標識為例,教科書上的標志,俗稱十環,是我國早的標志。經環保部的中環聯合認證中心